概况介绍

所情介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48121日在伪满大陆科学院的废址上成立,时称东北工业研究所,此后几经归属和易名,197812月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七十多年来,长春应化所高擎发展应用化学,贡献国家人民的旗帜,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包括镍系顺丁橡胶、火箭固体推进剂、稀土萃取分离、高分子热缩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荣获国家自然、发明、科技进步奖60多项,院省(部)级成果奖400余项;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4400余项、授权2800余项;发表第一单位科技论文200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00余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5位;培育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应化所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和电化学分析仪器。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布局高端聚烯烃、低环境负荷高分子材料、印刷光电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多层复合材料、极端工况高分子材料、合成橡胶与航空轮胎等7个主要研究方向;在稀土材料领域布局稀土高比能电源、高强韧稀土镁合金、稀土发光材料等3个主要研究方向;在电化学分析仪器领域布局智能化电分析仪器、氢能关键材料、电化学能源工况分析、神经信号实时监测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此外,培育视觉透明红外材料、高分子材料智能创制、有机高分子分离膜3个研究方向。

长春应化所共建成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室或创新平台现有高分子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室(筹)、极端工况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筹)、稀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与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化学前沿交叉实验室(筹)7个实验室;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长春质谱中心等2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长春应化所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自建所以来,成批成建制地向30余个新兴科研机构和新兴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200多人,有33位在本所工作和学习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截至2024年底,长春应化所在职职工88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8人,有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长春应化所现有化学一级学科以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5个理学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及应用化学、材料化工2个工学二级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培养硕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截至2024年底,博士生导师134在学研究生1266人,其中博士612人,约占50.2%,建成了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理工学科结合的博士/硕士学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管理归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长春应化所目前拥有2个园区,南湖园区土地面积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北湖园区在建土地面积16.6万平方米,一期规划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装备,其中重点研究领域的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春应化所主持多本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包括《分析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科学与技术》英文Advanced Sensor and Energy Materials、分析化学(英文)网络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