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介绍

所情介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七十多年来,长春应化所高擎发展应用化学,贡献国家人民的旗帜,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包括镍系顺丁橡胶、火箭固体推进剂、稀土萃取分离、高分子热缩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荣获国家自然、发明、科技进步奖60多项,院省(部)级成果奖400余项;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4400余项、授权2800余项;发表第一单位科技论文200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00余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5位;培育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和1个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曾与地方共同举办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成批成建制地向30余个新兴科研机构和新兴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200多人,有32位在本所工作和学习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长春应化所在职职工859人,劳务派遣人员55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5人,有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学科方向:化学一级学科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5个理学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及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等3个工学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领域:聚焦战略高分子材料、关键轻稀土材料和应用化学新技术等三大领域。战略高分子材料领域布局合成橡胶及弹性体、低环境负荷高分子、植介入医疗关键原料、印刷显示高分子、高端聚烯烃、特种热缩材料、高分子膜复合材料、高强有机纤维及复合材料等8个主要研究方向;关键轻稀土材料领域布局稀土轻质高强合金、稀土规模储能材料、稀土发光传感材料、稀土生物分离及高纯化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化学新技术领域布局原位实时分析新技术、氢能产业一体化技术、锂电池材料的再利用技术等3个主要研究方向。

长春应化所建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实验室、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先进化学电源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长春质谱中心等2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长春应化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培养硕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目前,在学研究生1219人,其中博士615人,约占50%,建成了“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理工学科结合的博士/硕士学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管理归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研园区占地面积16.28万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装备,其中重点研究领域的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承担《分析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科学与技术》(英)、Advanced Sensor and Energy Materials、分析化学(英文)网络版等5种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长春应化所致力于发挥应用化学与先进材料的基础和综合优势,坚持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协同发力,聚焦高分子弹性体及复合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特种装备用稀土材料等主攻方向,着重解决特种装备、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先进材料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重点材料的突破带动创新链产业链发展,产出若干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成为化学与材料领域人才与技术的策源地,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