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吉林日报】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奋斗坐标(下)

时间:2018-02-13

  本报记者 缪友银 任爽

  深夜,80多岁的汪尔康伏在实验室案头,潜心计算实验结果。窗外,庆祝新年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他却浑然不知……

  这是2017年春节的一个普通夜晚。在汪尔康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这个词。他把分析化学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日夜不敢懈怠。65年来,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

  孜孜以求,用60年坚守诠释科学精神

  “做科研就像打仗一样,稍有放松,就可能被别人超过。”

  ——汪尔康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电分析化学研究界,汪尔康的创造力令人惊叹:发表论文900多篇,SCI收录800多篇,他引高达31000多次,h指数93,连续4次跨14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在国际交流方面,汪尔康的活动力同样让人赞叹:他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在美、法、日和香港的5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为9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创办亚洲分析化学会议、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等等。

  哪来的那么多时间?这背后是怎样的精神支撑?了解汪尔康的人都知道,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无比真挚。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汪尔康用勤奋和坚守深刻诠释了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

  这种精神饱含了对真理的热烈追求。汪尔康不满16岁便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相比美景如画的校园,知识的海洋更令青年汪尔康沉醉,他惜时如金,把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

  在捷克斯洛伐克求学期间,汪尔康仅用3年时间,就取得常人需要四五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海洛夫斯基这样评价他:汪尔康身上从未有过半点松懈和懒惰,有着别人不具有的精神和潜质。

  汪尔康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对于抄袭、剽窃和造假等行为深恶痛绝。作为《分析化学》杂志的主编,他对编辑人员提出“认真、再认真,千万不能搞错”的严格要求,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身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汪尔康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和专题特邀报告百余次,参与领导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近百次,先后被美国休斯敦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聘为客座教授,不知疲倦地奋战在国际学术前沿。

  这种精神更是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守。60多年来,办公室——图书馆——家,三点一线;每天早8点到晚上11点,在汪尔康的字典里,找不到“节假日”这个词。虽已高龄,但他还是总说,希望能发挥余热,继续为科学、为国家作贡献。

  汪尔康把科学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1990年,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正患骨膜炎的汪尔康,一条腿已经肿得发亮,却仍然一瘸一拐地为筹备会议而奔走操劳。会上,他坚持站着作学术报告,并主持了5天的学术会议。会议圆满结束,汪尔康却晕倒了,医生从他肿胀的腿里抽出了大量脓水。

  “我们对吃穿没任何讲究,为了节省时间,都习惯把菜盛在一个盘子里。”妻子董绍俊说。这对志同道合的科学伉俪,携手走过简单而又忙碌的50多个春秋,在科学殿堂里把一个又一个荣誉收入囊中。

  汪尔康曾有机会离开长春,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高校邀请他任职,却被他婉拒。汪尔康说:“是党培养了我,是吉林和应化所这片沃土造就了我。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桃李虽不言,下也自成蹊。汪尔康身上彰显的科学精神感染了很多人。这些年来,汪尔康言传身教,率领团队先后研制出我国多项“第一”,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化学人才。

  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优秀化学人才

  “青年是科学的未来。青年科学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

  ——汪尔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对于人才培养,汪尔康格外重视。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可不管自己科研任务有多重,汪尔康总会腾出时间,为学生编写教材,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承下去。他认为只有这样,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接班人。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出国深造,还不忘告诫学生:“你们是代表祖国去的,要爱科学,更要爱祖国。”

  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汪尔康把平台打造成年轻人的舞台。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如今的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培养出600多名研究生,毕业生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7人,中科院5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7人、优秀奖31人,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21人。

  几十年来,汪尔康为培养年轻科技人才倾注了满腔心血。至今,他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50多名,博士后15名。一批又一批受他影响、受他指导过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电分析化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汪尔康甘为人梯,倾尽心血培养有用之才。他认为,科研事业要发展,一定要树立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意识,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人尽其才。

  1992年,汪尔康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他带领班子集体,着力抓研究所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抓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抓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抓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他担任所长的4年间,他大力推进以工资总额包干为龙头,以专业技术职务分级、行政职员职级、工人考核定级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研究生教育。一系列新举措使应化所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被中国科学院和吉林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他面对苦难,用一颗赤子之心,展现了一代吉林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报国精神!

  他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彰显了一代吉林科学家开拓进取、勇敢无畏的创新精神!65年来,汪尔康在分析化学研究领域为我国创造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对于别人的赞扬,汪尔康总是谦虚地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自己是属于比较笨的,这辈子能干好这件事,已经很不错了。”

  他用一甲子的勤奋和坚守,诠释了一代吉林科学家身上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65年来,汪尔康夜以继日,在科学的殿堂里默默耕耘,把科学研究事业当作生活的全部,不计名利。而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总是朴实地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他秉烛夜谈,谆谆教导,彰显了一代吉林科学家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65年来,汪尔康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提供机会和平台,让身边学生得到培养和历练。送学生出国深造,他常常叮嘱学生:“你们是代表祖国去的,要努力多出成果,要有创新精神。”

  这就是学者汪尔康,这就是师者汪尔康,这就是长者汪尔康!

  人才聚,事业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吉林省对人才的渴求愈发迫切。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强调,要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省长景俊海也指出,我们要发展,就要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才发挥作用。在2018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为人才大展身手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我们相信,在汪尔康这样老一代吉林科学家精神的激励下,全省科技工作者必能振奋精神,再接再励,为创新驱动吉林振兴发展贡献力量,为人才强省战略添砖加瓦,推动吉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18年2月12日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