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4月30日分析化学青年论坛系列报告之六

时间:2015-04-29

  时 间: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下午13:30

  地 点:长春应化所 教育大厦6040教室

  主持人:徐国宝 研究员

  13:30-14:20 于 聪 研究员

  题目:分子识别和自组装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简介:于聪,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于瑞典隆德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Prof. Klaus Mosbach。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Prof. J. M. J. Fréchet。2002年至2008年在香港大学任咏华教授研究组任高级研究助理。2008年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在PNAS, 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Chem. Commun.等国际核心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他引15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持过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以及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等。

  摘要:自组装是指基本结构基元自发地形成三维立体有序结构的过程。核酸适配体是一类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功能核酸。生物分析、生物传感技术在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临床诊断、食品营养、环境监测、国防工业及人类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分子识别和可控自组装的理论与生物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小分子芳环化合物的可控自组装,并利用自组装引起的探针分子结构、性质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响应信号的变化,选择性地检测与人体生理机能密切相关的各类生物活性物质,发展灵敏、高效、廉价、方便的生物分析、生物传感新方法。

  14:20-15:10 姜秀娥 研究员

  题目: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析研究

  简介:姜秀娥,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士,2002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5年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董绍俊院士。2006-200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从事膜蛋白结构功能研究。2008-2010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及Karlsruhe技术研究所做博士后,从事纳米细胞相互作用研究。2010年9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光谱和光谱电化学在纳米生物效应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ACS Nano, Biomaterial, Anal. Chem. 等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SCI他引1286次。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文章共41篇,总影响因子196.518,平均影响因子4.793。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科院院长基金,吉林省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曾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吉林省中青年领军人才,德国亚历山大洪堡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宝洁奖学金、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吉林省三八红旗手。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与人类健康、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比如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等等,这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新的分析方法,原位活体获取物质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的信息是环境安全、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等领域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我们基于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电化学这一新奇的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与生物膜相关的界面生物过程及相关纳米效应,并辅以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加以佐证,获取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通过调控纳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新一代生物检测策略及生物医用材料。

  欢迎参加!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