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1月28日电分析化学系列学术报告

时间:2019-11-26

  报告题目1: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协同调控与活性机制

  报 告 人:胡劲松 研究员

  单    位:中科院化学所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28日(星期四)上午9:00

    报告地点:长春应化所 稀土大厦60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胡劲松,2005年于中科院化学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留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在香港城市大学访问。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加入中科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课题组长。主要从事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太阳能转换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非贵金属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及电解水催化剂的设计、可控构筑、性能调控及催化机理方面进行了较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已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杂志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150余篇。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3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5000余次,H因子54。授权专利17 项。入选科睿唯安2018 年ESI全球高被引学者。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与中国电化学会青年奖等奖励。

  报告摘要:清洁能源获取技术的发展是解决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燃料电池和电解水作为清洁能源技术的代表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挑战包括低成本、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本报告将结合我们近年来在燃料电池和电解水新型低成本、高活性与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开发与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高性能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设计要求,以及催化过程中的协同增强效应,进而基于对催化机理的探讨与协同增强效应的构建,提升催化位点的活性并针对基元反应合理设计与组合相应的活性组分,以期获得低成本、高活性与稳定性的电催化剂及高性能电化学能源器件。

  报告题目2:单颗粒光谱技术及其等离子体增强催化研究

  报 告 人:郑昭科 教授

  单    位:山东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28日(星期四)上午10:00

  报告地点:长春应化所 稀土大厦60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郑昭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2012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科研基金资助。主要从事单颗粒光谱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光化学能量转换中的应用研究,在光/电催化产氢、高效燃料电池、以及单颗粒催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五年在J. Am. Chem. Soc.(2 篇)、Angew. Chem. Int. Ed.(2 篇)、Adv. Mater.、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8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总计发表SCI论文57篇,他引2559次。受邀撰写英文学术专著2章,授权发明专利4项,国际会议邀请报告3次,现担任Molecules特刊编辑。曾获德国洪堡学者(2015)、日本JSPS特别研究员(2013)、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0)、2016 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四)和2016 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等称号奖励。

    报告摘要:金属纳米颗粒因其特有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对光能具有强吸收作用并可产生“热载流子”用于催化反应,在光-化学转换领域受到重点关注。单颗粒光谱技术,能够在单个纳米颗粒的尺度上揭示等离激元能量弛豫机制并实时监测其表面发生的光化学反应过程,成为研究热电子传输机制和催化反应机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结合单颗粒荧光光谱技术和高分辨透射显微技术,自主开发了“微观形貌-光谱特性”高分辨单颗粒光谱技术,将单颗粒荧光技术的微观形貌分辨率从原有的百纳米提高到纳米级别,为研究热载流子传输机制和单颗粒催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基于该技术,揭示了热载流子传输机制,提高了其分离效率,进而揭示了单颗粒催化反应机制,为研究催化反应过程提供了一种新型单颗粒原位研究方法;基于以上机制的研究,进行催化材料设计合成,实现了氧还原反应路径(四电子和两电子氧还原)的选择性调控,提高了光能转换效率。

  欢 迎 参 加